「也許毎一段戀愛都會讓我們心碎」關係心理學:失戀是為了迎向對的人
- 2021 / 08 / 08
文/大塊文化
每個人面對失戀的療傷方式不同,有些人調適很快,也有人需要好幾年才能完全放下⋯⋯你呢?面對失戀,是怎麼調適的?失戀排行榜
| 失戀當然很痛,或許毎一段戀愛都會讓我們心碎。但比失戀更難受的應該是,當你太愛一個人的時候反而失去了自己,並且忘了你也是特別的存在。
凌晨三點,我在視訊拋下了一句話:「分就分吧,你絕對排不上我的前五名。」
「蛤,妳說什麽?」
「你知道那部電影吧,《失戀排行榜》(High Fidelity)。這絕對不是我最慘痛的失戀經驗,連前五名都掛不上邊,拜託,視訊分手欸。」
我講的是氣話也是真話,視訊關了,他把我甩了,失戀的原因是老土又亙古不變的簡單粗暴理由:他喜歡上別人。
仔細想想,《失戀排行榜》真該算是時代的印記,文青的眼淚,流失在時間的洪流裡也不意外。這部 1995 年的尼克・宏比(Nick Hornby)原著小說,在2000 年改編成電影。
劇情描述 30 歲左右的主人翁,有著還算成功的小生意:他經營一家唱片行(現在聽來格外諷刺)。熱愛音樂的他,時不時還會在舞廳當黑膠 DJ。看似人生勝利組的他,卻是貨真價實的愛情魯蛇,戀情總是不順。於是他在一次慘痛的分手後開始回顧過往戀情,想起他人生至今最慘痛的前五名分手經驗,並且去找當事者,從詢問她們的過程中,希冀改變愛情魯蛇的命運。
你還記得最慘烈的分手經驗嗎?
我記得 S,在我們交往第三年的時候,他在臉書上被公開 Tag 與其他女人舌吻的照片,那時候我才知道我被分手了,對象是他的室友,分手的時候他說:「反正我們早該分了,不是嗎?」
我記得 R,我們只交往六個月,莫名其妙被甩,理由是:「很抱歉,我發現我不喜歡妳。」
我記得 C,我們同校不同班,交往第二年的時候,好朋友在公車站看到 C 跟他們班的女生接吻,咦,怎麼會?我納悶著問他,C 說:「對啊,我跟她交往了,全班都知道了,我要跟妳分手。」
心碎不會隨時代改變
播放列表數位化了,DJ 播放軟體也數位化了,你再也不用搬著一大疊黑膠。氣喘吁吁地到舞廳放歌,你只要拿著存有幾百首歌的 USB,優雅地插進機器就可以播放最高品質的音樂。我們聆聽音樂的方式改變了很多,可是愛情呢?失戀呢?心碎呢?本質還是一樣的吧!
為什麽失戀這麼痛?你以為這段戀情能夠改變你的人生,帶你走向光明未來。戀愛總是粉紅色的啊,灑滿了糖與玫瑰花瓣,那是每個人都嚮往的生活樣貌。你還記得在午後時分吹著透明肥皂泡泡球的經驗嗎?仔細想想,吹泡泡或許就很像戀愛與失戀,泡泡折射的幻夢色彩多麼美好,卻在飛至遠處時破滅消失,一點痕跡也沒留下,只留下滿手的肥皂水。
| 過度華麗、過度深刻、過度膨脹的費洛蒙屏蔽你的理性。戀愛像是賭注,失戀更像。你永遠不知道這次的失戀會影響你多久,七年、三天、或是兩週,這數字跟吃角子老虎機器一般隨機取樣,更可以說,很多時候要失戀過才知道這個對象在你心底激起的漣漪多廣大、多深刻。
失戀正向學
很多時候覺得自己的生活彷彿在剽竊電影,但結局總是不太一樣。電影有魔力大多不是因為劇情多麼動人,電影好看是因為總在最高潮之際乍然結束。好萊塢的既定公式:失戀後遇到真命天子,或者分開好幾年兩人又重逢相遇,互許終身。
但大多數人經歷的分手不是這樣,被甩就是被甩了,他沒那麽喜歡你。現實生活裡,失戀可能會無止盡地蔓延好幾年,你無法修復無從挽回起的感情,時光也不會定格在永遠幸福快樂的剪影,然後開始跑片尾名單。
| 對於如何克服失戀和傷痛,坊間有很多優秀的兩性書籍。我特別喜歡對待失戀的兩種看法,一種比較心靈雞湯:「失戀是為了迎向真愛。」失戀的確是告別不對的人,雖然沒有人能肯定下一個遇到的是對的人,但至少往對的人更向前邁進了一小步。
| 另一種說法是,要從每一次的失戀中學習到東西,也就是所謂的正向失戀學派。從失戀中發現自己缺失的,以及你真正在愛裡面尋找什麼。你是否在戀愛時總是太關注未來而忽略當下。當你一直在思考未來時,活在「當下」的身體,與總是在思考未來,超前部署不知道好幾步的心靈,豈不是就靈肉分離了。
失戀當然很痛,或許每一段戀愛都會讓我們心碎,大部分感情都是如此。但比失戀更難受的應該是,當你太愛一個人的時候反而失去了自己,並且忘了你也是特別的存在。